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李迪北宋 971 — 10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1—1047 【介绍】: 濮州鄄城人,祖籍赵郡字复古
真宗景德二年进士第一
将作监丞翰林学士
熟知陕西驻军及粮储,为真宗赏识。
天禧间,历给事中参知政事集贤殿大学士
丁谓不和,出知郓州
仁宗初反对立刘氏为皇后,贬衡州团练副使
后复相。
复与吕夷简交恶,贬官。
卒谥文定
全宋诗
李迪九七一~一○四七),字复古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东都事略》卷五一)。
真宗景德二年(一○○五)进士(《咸淳临安》卷六一),授将作监丞通判徐州兖州
四年,迁著作郎直史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六)。
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知亳州(同上书卷八二)。
八年,知永兴军
九年,为陕西都转运使,入为翰林学士(同上书卷八五、八六)。
天禧元年(一○一七),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同上书卷九○)。
四年,为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仁宗即位,因忤丁谓衡州团练副使
不久,起知舒州
历知江宁河南河阳等州府。
仁宗亲政,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景祐二年(一○三五),罢知亳州(同上书卷一一六)。
多次出入内外,以太子太傅致仕。
庆历七年卒(《乐全集》卷三六《李公神道碑铭》),年七十七。
谥文定
宋史》卷三一○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五
李迪九七一——一○四七),字复古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
景祐二年进士第一
历徐、兖通判、亳知州,进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永兴军,徙陕西都转运使,入为翰林学士
天禧元年给事中参知政事四年,继寇准为相。
旋因与丁谓不和,出知郓州
刘太后听政,贬衡州团练副使
明道二年仁宗亲政后,自工部尚书河阳召为资政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寻复相。
景祐二年,以与吕夷简不和,出知、兖等州。
太子太傅致仕。
庆历七年卒,年七十七。
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六《李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三一○本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娥北宋 ? — 1033
简介
益州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人。
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
真宗病重,朝政多由刘娥裁决。
宋真宗病逝时,遗命刘娥皇太后,权同听政,辅佐仁宗
仁宗即位时,年龄幼小,刘娥垂帘听政。
听政期间,听从王曾吕夷简等人建议,把天书随同真宗一起葬入永定陵,下令禁止兴建宫观,废除宫观使
设置谏院以了解下情,严惩贪污以澄清吏治,重视水利以发展农业,发行官交子以通天下之有无。
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任中师北宋 973 — 10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曹州济阴人字祖圣号大块翁
任中正弟。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进士
陈尧叟河中,辟掌笺奏。
广州,兼市舶使
累官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转运使韩渎急于笼利,自薪刍蔬果之属莫不有算,中师尽奏蠲之。
吕夷简荐,召为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致仕。
卒谥安惠
全宋文·卷二七九
任中师九七三——一○五○),字祖圣晚号大块翁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中正弟。
大中祥符二年进士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平陆县
历知千乘襄邑二县,为右正言
中正贬,亦降太常博士、监宿州酒税。
未几,通判应天府,徙知滑州,入为开封府判官
累迁尚书度支郎中直史馆、知澶州
太常少卿、直昭文馆广州、兼市舶使
还,为谏议大夫判尚书刑部,加集贤院学士,进龙图阁直学士、知并州
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召为枢密副使,进给事中,以尚书礼部侍郎资政殿学士永兴军,徙陈州
太子少傅,致仕,进少师
卒,谥安惠
宋史》卷二八八《任中正传》有附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马亮北宋 957 — 10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7—1031 【介绍】: 庐州合肥人字叔明
进士
初为大理评事
、福、饶三州,颇有治行。
真宗时西川转运副使,历知、升、广、庐、江陵江宁等州府。
仁宗时累迁工部尚书,知亳州江宁府,以太子少保致仕。
有智略,敏于政事,然无廉称。
卒谥忠肃
全宋诗
马亮字叔明合肥(今属安徽)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隆平集》卷一四),知合肥县
真宗仁宗两朝历知广、庐、毫等州,为集贤院学士工部尚书
后以太子少保致仕。
卒年七十三(《隆平集》、《东都事略》卷四五本传)。
谥忠肃
宋史》卷二九八有传。
全宋文·卷一三四
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第,为大理评事、知芜湖县,历知福、饶等州,除殿中侍御史
咸平中西川转运副使
后历知州府十馀,中间曾为御史中丞判尚书都省
天圣中累官工部尚书,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年七十三。
时其婿吕夷简为相,优谥忠肃
宋史》卷二九八有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曾北宋 978 — 10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8—1038 【介绍】: 青州益都人字孝先
真宗咸平五年进士第一
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
规谏真宗造天书、大建玉清昭应宫事。
仁宗立刘太后听政,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朝廷倚以为重。
以裁抑太后姻亲,罢知青州
景祐元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复拜相,封沂国公
因与吕夷简不协,俱罢,出判郓州
卒谥文正
有《王文正公笔录》。
全宋诗
王曾九七八~一○三八),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
真宗咸平五年(一○○二),试礼部及殿试皆为第一,除将作监丞通判济州
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翰林学士
天禧四年(一○二○)擢为中书侍郎
仁宗天圣三年(一○二五)门下侍郎
景祐元年(一○三四)枢密使
二年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
宝元元年卒,年六十一(《隆平集》卷五作六十)。
谥文正
有《王文正笔录》(《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五宋祁王文正公曾墓志铭》、卷四四富弼王文正公曾行状》),不传。
宋史》卷三一○有传。
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三一九
王曾九七八——一○三八),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
咸平五年,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
景德初,迁右正言知制诰史馆修撰,迁翰林学士,两度为参知政事
仁宗初立,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王钦若卒,以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以忤太后意,天圣七年出知青州,改天雄军,判河南府
景祐元年枢密使明年再入相,封沂国公
四年罢,出判郓州
宝元元年冬卒,年六十一,谥文正
著有《九域图》三卷、《契丹志》一卷、《王文正公笔录》一卷(存)。
宋史》卷三一○有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董希颜北宋
全宋文·卷二七三
董希颜真宗咸平二年曾举进士落第。
仁宗天圣初深州
后为权大理少卿公事、国子博士
五年,诏宰臣吕夷简等参定令文,命希颜详定编敕所详定官,「精习法令,编录有绪」,为时所称。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四、食货一之二一、食货二○之七、刑法一之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韩渎北宋 ? — 1043
全宋文·卷四○九
韩渎
——一○四三),明道二年宰相李迪奏除为殿中侍御史,寻出知岳州
景祐初复入为侍御史,为开封府判官
三年五月,希吕夷简意,请以范仲淹「朋党」榜朝堂,迁刑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澶州
后任京东转运使,迁兵部员外郎
宝元中又曾为益州转运使
工部郎中直史馆庆历三年卒。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一三、一一六、一一八、一二七等卷,《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五,宋庠元宪》卷二六《韩渎兵部员外郎制》,司马光司马文正集》卷七五《玉城县墓志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夏竦北宋 985 — 10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5—1051 【介绍】: 江州德安人字子乔
以父战契丹死,授丹阳主簿
真宗景德四年贤良方正科。
累迁知制诰
仁宗天圣五年,除枢密副使
七年,拜参知政事
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合,复为枢密副使
康定中陕西经略安抚使,怯于用兵西夏,自请解兵权,改判河中府
庆历三年召拜枢密使,为台谏所攻,改知亳州
七年,复为枢密使,旋再被论罢,出知河南府
有才智,然尚权术,性贪婪,世人目为奸邪。
卒谥文庄
有《文庄》、《古文四声韵》。
全宋诗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
初以父荫为润州丹阳主簿,后举贤良方正通判台州
召直集贤院,编修国史,迁右正言
仁宗初迁知制诰,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襄州
历知、寿、安、、青等州及永兴军
庆历七年(一○四七)宰相,旋改枢密吏封英国公
罢知河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
皇祐三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年六十七。
谥文庄(《东都事略》卷五四)。
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夏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庄》为底本,参校清张杰过录、孔继涵跋本(简称孔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及《史记》、《三国志》、《天台续集》等书。
另从《天台续集》、《宋诗略》等书辑得集外诗六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三三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
承皓,与契丹力战死,录润州丹阳主簿
景德四年贤良方正科,累迁知制诰,出知诸州。
天圣三年知制诰,充翰林学士侍读龙图阁学士,迁枢密副使
七年参知政事
吕夷简不合,寻罢为枢副,复出知州府。
宝元初,入为三司使赵元昊反,出知永兴军,徙泾州,还判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
自请解兵柄,改判河中府,徙蔡州,改知亳州,复拜河阳三城节度使、判并州
庆历七年,拜同平章事、判大名府,改枢密使封英国公
罢知河南府,加兼侍中,进郑国公
皇祐三年卒,年六十七,谥文庄
资性明敏,好学,经史百家,外至佛老,无不通晓。
文章典雅藻丽,朝廷典策多以属之。
有集一百卷,策论十三卷,又著《古文四声韵》五卷(存)。
见《华阳》卷三五《夏文庄公神道碑》及《宋史》卷二八三本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纮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州楚丘人字仲纲
李昌龄从子。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进士
历知于潜、剡、灵池诸县,皆有惠政。
监察御史,累进侍御史
建言加强西北边防,推荐种世衡等人,又奏罢贡余物遗近臣。
后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泰州
性方介,有吏材,笃于交游。
范仲淹被谪,唯出郊饯之;又尝移任子恩官于其亡友刘颜之子。
全宋文·卷三二○
李纮字仲纲应天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南)人,克明子,昌龄从子。
大中祥符元年进士
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歙县
历知于潜南新剡县,所至有惠爱。
天禧二年,以吕夷简荐,改著作佐郎,监丹阳县酒税,知灵池县
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判三司开拆司,改盐铁判官
梓州陕西河北转运使
官至龙图阁学士、知秦州,卒。
宋史》卷二八七有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言法华北宋 ? — 1048年11月23日
言法华者。
莫知其所从来。
初见之于景德寺
七俱胝院。
梵相奇古。
直视不瞬。
口吻衮衮。
不可识。
相传言。
诵法华经。
故以为名。
时独语笑。
多行市里。
褰裳而趋。
或举手画空。
伫立良久。
从屠沽游。
饮啖无所择。
道俗共目为狂僧
丞相吕许公
问佛法大意。
对曰。
本来无一物。
一味总成真。
问世有佛否。
对曰。
寺里文殊。
有问。
师凡耶圣耶。
举手曰。
我不在此住。
至和三年
仁宗始不豫。
国嗣未立。
天下寒心。
谏官范镇首发大义。
乞择宗室之贤者使摄储贰
以待皇嗣之生。
退居藩服。
不然。
典宿卫尹京邑。
以系天下之望。
并州通判司马光亦以为言。
凡三上疏。
一留中。
二付中书 上夜焚香默祷曰。
翌日化成殿具斋。
虔请法华大士
俯临无却。
清旦 上道衣凝立。
以待。
俄驰奏。
言法华
自右掖门径趍。
将至𥨊殿。
侍卫呵止不可 上笑曰。
朕请而来也。
有顷至。
辄升御榻。
跏趺而坐。
受供讫。
将去 上曰。
朕以储嗣未立。
大臣咸以为言。
侵寻晚暮。
嗣息有无。
法华其一决之。
师索笔引纸。
连书曰。
十三十三。
凡数十行。
掷笔无他语。
皆莫测其意。
其后 英宗登极。
濮安懿王第十三子。
方验前言也。
庆历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
将化谓人曰。
我从无量劫来。
成就逝多国土。
分身扬化。
今南归矣。
语毕右胁而寂。
赞曰。
如来世尊曰。
灭度后。
敕诸菩萨。
及阿罗汉。
应身生彼。
末法之中。
作种种形。
度诸轮转。
或作沙门
白衣居士
人王宰官。
童男童女。
如是乃至淫女寡妇。
奸偷屠贩。
与其同事。
称赞佛乘。
令其身心。
三摩地
终不自言。
我真菩萨。
真阿罗汉。
泄佛密因。
轻言末学。
唯除命终。
阴有遗付。
言法华临终乃曰。
我从无量劫来。
成就逝多国土。
分身扬化是也。
言法华者。
莫知其所从来。
梵相奇古。
语言无忌。
出没不测。
多行市里。
褰裳而趋。
或举指画空。
伫立良久。
与屠沽者游。
饮啖无所择。
道俗共目为狂僧
时至景德寺七俱胝院。
丞相吕许公
问佛法大意。
答曰。
本来无一物。
一味总成真。
问。
世有佛否。
对曰。
寺里文殊有。
问。
师凡耶圣耶。
举手曰。
我不在此住。
至和三年
仁宗始不豫。
国嗣未立。
天下寒心。
谏官范镇
首发大义。
乞择宗室之贤者。
使摄储贰
以待皇储之生。
并州通判司马光
亦以为言。
凡三上疏。
上夜焚香默祷曰。
翼日化成殿具斋。
虔请法华大士
俯临无却。
清旦上道衣凝立以待。
俄驰奏言。
法华自右掖门径趋。
将至寝殿。
侍卫呵止不可。
上笑曰。
朕请而来也。
辄升御榻趺坐。
受供讫将去。
上曰。
朕以储嗣未立。
大臣咸以为言。
侵寻晚暮嗣息有无。
师其一决之。
师索笔引纸。
连书曰。
十三十三。
凡数十行。
掷笔无他语。
皆莫测其意。
其后英宗登极。
濮安懿王第十三子。
方验前言也。
吕申公蒙正政府日。
焚疏请师斋。
师至坐堂上。
公将出。
念当拜不当拜。
师大呼曰。
老子
快出来。
拜亦得。
不拜亦得。
吕大惊。
遽出拜之。
斋毕。
问未来休咎。
师索笔书亳州二字。
及后罢相知亳州始悟。
天衣怀公
景德时
与师遇。
怀背曰。
临济德山去。
怀因奋而游禅。
遂大振云门之道。
儿孙珠走而玉跃。
师言于是乎验。
庆历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将化。
谓人曰。
我从无劫来。
成就逝多国土。
分身扬化。
今南归矣。
言毕右胁而寂。
或作寿春许氏子。
弱冠游东都。
得度于俱胝院。
留讲肆之久。
一日读云门录。
忽契悟。
遂获感通焉。
河南志曰。
志言
姓许氏
自寿春来。
东京景德寺
为人卜休咎。
书纸挥翰甚疾。
字体遒劲。
初不可晓。
后多验。
有具斋荐鲙者。
则并食之。
临流而吐。
化为小鲜。
群泳而去。
海客遇风且没。
操絙引舶而济。
客至都下
志言谓客曰。
非我汝奈何。
客犹记其貌。
真引舟者也。
后卒。
仁宗以真身塑像置寺中。
榜曰显化禅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吴遵路北宋 988 — 10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3 【介绍】: 润州丹阳人字安道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进士
累官殿中丞,为秘阁校理
出知常州,历淮南转运副使,兼发运司事,于真、泰州高邮军斗门以利蓄泄灌溉;又增常平仓储积备荒。
修起居注
西夏起兵,论恢复民兵,施行于河东路,为诸路效仿。
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驭吏严肃。
吕夷简所忌,出知宣州
上《御戎要略》、《边防杂事》。
官终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
全宋诗
吴遵路九八八~一○四三),字安道丹阳(今属江苏)人。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进士
仁宗天圣中历知宣州,徙陕西都转运使,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
庆历三年卒,年五十六(《东都事略》卷一一五)。
事见《京口耆旧传》卷三《吴淑传》,《宋史》卷四二六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三二九
吴遵路九八八——一○四三),字安道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吴淑子。
大中祥符五年进士
累官殿中丞,为秘阁校理
上奏忤章献太后,出知常州
明道中司封员外郎权开封府推官,改三司盐铁判官,加直史馆,为淮南转运副使
景祐中工部郎中,坐失按降知洪州
康定元年天章阁待制,进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
庆历初出知宣州,后徙陕西都转运使,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
庆历三年卒,年五十六。
宋史》卷四二六有传,又见《隆平集》卷一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三、一一九、一二六、一三一、一三二、一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范仲淹北宋 989 — 10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9—1052 【介绍】: 苏州吴县人字希文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
秘阁校理右司谏、权知开封府
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图》论用人是非,忤吕夷简,出知越三州
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改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守边数年,负防御西夏重任。
庆历三年,入为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
上十事疏,推行新政,为夏竦等中伤,罢政,出知邠州陕西路安抚使
官终户部侍郎、知青州
卒谥文正
工诗文及词,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世所传诵。
有《范文正公集》。
全宋诗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
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
历知、苏、饶、永兴、耀、、青等州军。
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
谥文正
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
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
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
另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六卷。
词学图录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其先邠人,后徙苏州吴县
庆历间参知政事卒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集》,有词一卷,见《彊村丛书》。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生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改亳州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名。
秘阁校理右司谏、知睦州苏州权知开封府
直言立朝,屡遭贬黜。
历知越州,进龙图阁直学士,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庆州,迁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改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与韩琦文彦博等俱为陕西名帅。
庆历三年,除枢密副使,寻拜参知政事
针对北宋建立以来形成的积弊,主持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
五年,罢政,以资政殿学士邠州,兼陕西路安抚使,改知、颍诸州。
皇祐四年卒,谥文正
著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奏议十七卷、政府论事二卷、尺牍五卷。
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范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齐州人字补之
范正辞子。
以荫补将作监主簿
出知平阴县,存视贫弱,以峻法治豪强。
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
岁旱蝗,发官廪贷民。
累官权三司使,改给事中、知兖州
因交通贵戚等事,遭庞籍弹劾,又为宰相吕夷简所嫉,贬武昌军节度行军司马
后复给事中,卒。
全宋诗
范讽字补之齐州(今山东济南)人。
以父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平阴县
进士通判淄州郓州,知广济军
召为右司谏、三司度支判官知审刑院
出知青州
入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以疾免,知兖州
以事贬武昌军节度行军司马,起知淮阳军,复给事中,卒。
宋史》卷三○四有传。
全宋文·卷三六四
范讽字补之齐州(治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范正辞子。
以荫补官,知平阴县
天禧间进士第,历通判郓州
天圣中太常博士、知广济军,迁右司谏、三司度支判官侍御史知杂事
八年,擢天章阁待制、知审形院,出知青州
明道二年,入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寻加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转阁学士,迁给事中
景祐元年,以为宰臣吕夷简所疾,出知衮州,二年责授武昌军行军司马、徙保信军,以母丧许居齐州
康定初将作少监、知淮阳军庆历初光禄卿、知潞州
给事中,卒。
宋史》卷三○四《范正辞传》有附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郑戬北宋 992 — 10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2—1053 【介绍】: 苏州吴县人字天休
仁宗天圣三年进士
累官知审刑院,迁起居舍人权知开封府
为政有能绩,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枢密副使,为宰相吕夷简所忌,以资政殿学士杭州
给事中,累徙永兴军,奏岁减输木二十余万,又奏罢括籴,治豪恶甚严。
后为吏部侍郎,拜奉国军节度使
卒谥文肃
全宋诗
郑戬九九二~一○五三),字天休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清乾隆苏州府志》卷三六),授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历越州通判三司户部判官知制诰,迁权知开封府三司使,累官至枢密副使
庆历元年(一○四一)罢知杭州(《乾道临安》卷三)。
二年,知并州(同上书)。
皇祐五年卒,年六十二(《文恭》卷三六《郑公墓志铭》)。
谥文肃
事见《东都事略》卷五五,《宋史》卷二九二有传。
全宋文·卷四○二
郑戬九九二——一○五三),字天休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天圣三年进士
召试学士院,为光禄寺丞集贤校理通判越州
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以右正言知制诰
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康定元年,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改枢密副使
出知杭州,发丁夫数万辟钱塘湖,民赖其利。
陕西路都总管经略安抚招讨使,迁吏部侍郎,拜奉国军节度使
皇祐五年卒,谥文肃
有集五十卷。
宋史》卷二九二有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宋庠北宋 996 — 10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6—1066 【介绍】: 安州安陆人,徙开封雍丘初名郊字伯庠后改字公序
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第一
累迁翰林学士
宝元二年,除参知政事
宰相吕夷简论事不合,出知扬州郓州
复入参政,改枢密使
皇祐元年拜相。
三年,为谏官包拯奏劾不戢子弟,无所建明,出知河南府
旋加使相,充枢密使封莒国公
英宗即位改封郑国公,请老致仕。
与弟宋祁俱以文学名,时称“二宋”。
读书至老不倦,善正讹谬。
卒谥元宪
有《国语补音》、《宋元宪集》等。
全宋诗
宋庠九九六~一○六六),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
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后徙安州安陆(今属湖北)
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初仕襄州通判,召直史馆,历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左正言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为仁宗亲信。
庆历三年(一○四三)因其子与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
不久召回任枢密使,与副使程戡不协,再出知郑州相州
英宗即位,改知亳州,以司空致仕。
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一。
谥元献
宋庠与其弟祁均以文学知名,有集四十四卷,已散佚。
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宋庠诗文,编为《元宪》四十卷。
事见王圭华阳》卷四八《宋元宪公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宋庠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元宪》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诸书散见的宋庠诗,编定十四卷。
另辑得集外诗七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一六
宋庠九九六——一○六六),字公序初名郊字伯庠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
天圣二年进士第一,擢大理评事同判襄州
累迁左正言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入翰林学士
宝元二年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和,出知扬州,徙郓州
庆历五年复除参知政事八年尚书工部侍郎,充枢密使
皇祐元年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三年,以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河南府,徙河阳,再充枢密使封莒国公,出判郑州相州
英宗即位改封郑国公,判亳州
治平三年卒,谥元宪
与弟祁以文学名擅天下,著《国语补音》(存)、《纪年通谱》、《掖垣丛志》、《谈苑》等,有集四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孙沔北宋 996 — 10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6—1066 【介绍】: 越州会稽人字元规
真宗天禧三年进士
仁宗朝,历监察御史陕西转运使
尝上书力诋宰相吕夷简
两知庆州,熟谙边事,有治军才。
皇祐中,为湖南江西路安抚使,兼广南东西路安抚使,平侬智高叛有功,授枢密副使
后因淫纵不法坐废。
英宗立,知河中府,后徙延州,道卒。
谥威敏
全宋诗
孙沔九九六~一○六六),字元规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真宗天禧三年(一○一九)进士(《隆平集》卷一一),补赵州司理参军
仁宗时历知处、、并诸州,官至枢密副使
因事坐废。
英宗即位,起知河中府,改知庆州
治平三年,徙延州,道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年七十一(《隆平集》作年七十二)。
谥威敏
宋史》卷二八八、《东都事略》卷七○有传。
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四三四
孙沔九九六——一○六六),字元规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天禧进士,补赵州司理参军
秘书丞监察御史里行
景祐元年末因乞宽贷李安世,黜知衡山县,于道上书言时事,再贬永州监酒
通判潭州,知处州楚州,召为左正言,为陕西转运使
三知庆州,为陕西都转运使,再知徐州秦州
皇祐中,以退侬智高功授枢密副使
历知、并、寿州,因淫纵不法废。
英宗即位,起知河中府庆州,徙延州,道卒。
有集十卷。
毕仲游孙威敏公沔神道碑》(《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二三),《宋史》卷二八八本传。
宋登科记考
字元规
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天禧三年(1019年)进士
枢密副使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护北宋 ? — 1058
法护
中天竺国人。
景德改元
赍梵筴入
赐紫衣束帛。
馆于传法院
天息灾法贤
相继迁逝。
虽译事不𥨊。
司南乏人。
佥议非法护不可。
遂被诏补其处。
仍敕光梵大师惟净光禄卿
同预译经
参政赵安仁等润文。
礼数有加。
译佛吉祥等经二百馀卷。
并自太平兴国以来所翻。
合经律论。
共成四百十三卷。
秘书监扬亿编次。
又与安仁等。
编修大藏经录。
凡二十一卷。
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
宸裁序文。
置于录首。
仁宗即位
翰林学士夏竦
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
又进大藏经目录二帙。
赐名天圣释教录。
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
南海驻辇国遣使。
进金叶梵经。
法护译之。
御制译经颂为赐。
至和元年
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卿三藏法护
戒德高胜。
可特赐六字师号。
普明慈觉梵大师
是时。
译场久开。
润文官
非位德并隆者。
不得参预。
吕夷简宋绶
富弼文彦博韩琦
皆以宰臣入选。
弘阐之盛。
古所未有。
本甚富。
不容尽翻。
夷简奉诏。
续修法宝录。
祥符至景祐。
已编成一百六十卷矣。
至是。
上言。
西土进经。
新旧万轴。
鸿胪之设。
有费廪禄。
欲乞停罢。
中丞孔辅道。
亦以为言。
上出疏示之。
谕以先朝盛典。
不可辄废。
译虽不停。
自是势亦少缓。
不似如前之锐也。
至徽宗大观中
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
即击磬以嘉州定僧者。
与译语。
仁义笔受
宗正南游江浙。
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
终于嘉祐三年
未详所终。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法护中印度人
闻宋室龙兴,尊崇象教,设立译馆,专待梵僧遍翻经论,欲观光上国,以證所闻,因结徒侣,连翩东迈。
景德元年春,始达京师,召入译院。
法护聪睿超伦,五乘三学,靡不研贯,所演经说妙达其源,前后译经十有二部,中有《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五卷:佛在灵鹫法界殿中与二万五千比丘,七百二十万俱视那庾多菩萨俱,放光集十方众,有师子座出偈赞佛,佛升师座。
妙吉祥菩萨请问不生不灭是何增语,佛言不生不灭即是如来增说。
因为广说琉璃地映帝释宫影喻,忉利天大法鼓喻,空中风云水喻,大梵王喻,日光照喻,摩尼宝喻,响喻,地虚空喻,及说种种法句,种种菩萨胜行,于是妙吉祥偈赞礼佛,佛为较显持经功德云云,尤为详尽。
法护,止观兼持,戒操高胜,特赐嘉号曰普明慈觉梵大师,授三藏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卿
以嘉佑三年示寂,寿九十有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吕公绰北宋 999 — 10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9—1055 【介绍】: 寿州人字仲裕
吕夷简子。
以荫补将作监丞
累迁太常博士同判太常寺提举修祭器。
尝以郊庙祭器制度多违礼,请悉更造,又编集《郊祀总仪》进上。
后历龙图阁学士翰林侍读学士
官至右司郎中,未拜卒。
其父执政时,多涉干请,尝泄漏除拜以市恩,时人比之窦申
全宋文·卷五四九
吕公绰九九九——一○五五),字仲裕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夷简长子。
荫补将作监丞、知陈留县
天圣中馆阁对读。
集贤校理,迁太子中允
景祐二年吏部南曹庆历元年同判太常寺
尚书工部员外郎,为史馆修撰
三年父罢相,直集贤院同管勾国子监,出知郑州
庆历末,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集贤殿修撰
皇祐中永兴军,改枢密直学士、知秦州
刑部郎中,召为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
右司郎中,未拜。
至和二年卒,年五十七。
王圭华阳》卷三八《吕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一《吕夷简传》有附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黎阳人字伯熙
进士第
大名冠氏县,以吕夷简荐知齐州,后历知常州虢州涟水军,以宽厚称。
仕终光禄卿
卒年七十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于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青州寿光人字彭年
博学能文,喜言兵。
仁宗庆历中西夏元昊寇边,北人乘衅聚兵求关南地,丞相吕夷简计议建策治西北行宫若亲征者以压其谋,乃以大名府为北都。
兵事果息。
尝上疏劝仁宗早定储位,以安天下。
全宋文·卷六三七
于焘字彭年青州寿光(今山东寿光)人。
博学能文,喜言兵,富弼丁度荐堪将领,以为武学教授
庆历中赵元昊犯边,人聚兵求关南地,献计修治西北行宫,若亲征者,以抑其谋,后乃以大名府为北都。
庆历末仁宗春秋高,皇嗣未立,上疏乞早定储位,以安天下。
官至太子中舍
见《渑水燕谈录》卷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